联系我们

020-83028506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详情

庐江书院建筑探究

发表时间:2021-01-30

来源:岭南金融博物馆

岭南金融博物馆坐落于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庐江书院(又称何家祠)内,庐江书院建于1808年,已有200多年历史。对于庐江书院的建筑研究尚未有专文专论,本文将分析庐江书院的平面形制、构成元素、梁架形式、建筑装饰等,深入细致地探讨庐江书院的建筑特征。

一、平面形制与构成元素

庐江书院主要由堂屋及附属东西试馆组成,堂屋主要功能为何氏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两旁附属东西试馆是提供给宗族子弟赶考科举的临时落脚点。此外,照壁、水井、头门等是建筑的辅助构成元素。

1614153634290004212.jpg 

庐江书院平面形制(编者绘制)

 

堂屋

堂屋是庐江书院的核心建筑,也可称为正祠,堂屋一路三进三开间门堂式,分前堂、中堂、后堂。

前堂,又称前门或大门,是建筑大门所在处,为建筑序列的开端,庐江书院前堂为门堂式,由塾台、塾间等几大要素组成丰富多彩的平面布局形态。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塾是古代礼制的体现,庐江书院的塾分为塾台、塾间, 塾台位于大门左、右两侧, 功能是大型祭祀庆典活动时的鼓乐台。进入大门,分布在东西两侧的小房间为塾间,主要提供给宾客休息或作储物室。

 1614153664417017515.png

庐江书院平面前堂平面图(编者绘制)

 

庐江书院的中堂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由前檐柱、前金柱、后金柱组成,中堂后面砌筑墙体。前檐柱是麻石材质,前后金柱为整条木材,撑起整个梁架。中堂一般也是书院祠堂拥有最多柱子的地方。

 1614153688543079398.png

庐江书院堂屋中座示意图,西向东透视(编者绘制)

屏门也是中堂的重要元素。屏门由两后金柱相夹,由三部分组成,顶部横披窗、中间屏门、底部地栿。门开四扇,平素关闭,家族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后堂是置放神龛、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紧靠后墙。

前中后堂之间由廊庑连接,廊庑采用卷棚式屋顶,面阔是堂屋总面阔的三分之一,庐江书院堂屋是宗族公共活动的空间,廊庑是一个挡风蔽雨遮阳的通道,其目的也在于突出中轴三堂的主要地位。

 1614153764097049989.jpg

庐江书院前堂与中堂示意图,西向东(编者绘制)

东西试馆

广州、肇庆十几个何氏宗族共同出资,筹得数千金,购买了金家宅基地,在此基础上筹建庐江书院。早期的族人约有86房,这里的房,并不是实体性宗族之下的分支,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宗族通过付出一笔加入经费而获得书院成员资格,即所谓的“房份”。“房份”最直接的物质体现便是围绕在堂屋周边的东西试馆,由一间间小屋组合构成,上下两层,占地面积约为10-15平方米不等,各小屋的门楣由麻石砌就,刻写出资的宗族房系。这些房间的使用是为了满足各地宗族子弟科举赶考,作为临时落脚点。

照壁、头门、奎阁、水井

照壁起到屏障的作用,正对堂屋的大门,起着围合庭院、加强建筑群气势的作用,又增强了建筑本身的层次感。照壁在外观上可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面的压顶、中间的壁身和下面的基座。压顶是墙体上部的结束,又兼具保护防雨的实际作用,同时满足审美的需求。壁身是照壁的主体,占据整座照壁的绝大部分,照壁表面无装饰,朴实大方。

头门是庐江书院的主入口,头门理应正对着照壁(正南),但是庐江书院的头门位于东侧,门口向东开,编者认为原因可能是南边空间相对狭窄,紧邻别处住宅,东面为流水井巷道,故头门东开东向。头门两层,镬耳山墙(三级起伏,也可称为波浪形山墙,是镬耳山墙的变形),主脊浅表鹊登枝灰塑,编者推测早期有瞭望孔,起到警戒防御作用。

庐江书院的东侧试馆群中有楼高三层的“文奎阁”,魁星(或奎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兴建“文奎阁”,多以祈佑文章之盛。“文奎阁”的修建体现出建筑的科举属性,表达了宗族对功名的重视,“文奎阁”镬耳山墙,主脊装饰博古纹灰塑,其位列堂屋东侧。

庐江书院的水井计有两口,今存一口,位于庭院西侧,水井主要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二、庐江书院的梁架形式

梁架是传统建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珠三角广府祠堂建筑基本采取一种结合北方抬梁式构架和南方穿斗式构架的混合梁架,部分学者称为“插梁式构架”,承重梁的两端插入柱身。

 1614153782377027040.png

庐江书院堂屋正面装饰示意图(编者绘制)

庐江书院的梁架形式非常有特色,是主要以瓜柱和梁组成的梁架形式,称为沉式瓜柱梁架。其典型特征是梁由瓜柱上端放入瓜柱内,即瓜柱上部挖一个槽,梁在交接口也削薄,以便榫卯进柱槽,梁自上而下放入瓜柱预先挖好的槽内。因此,瓜柱梁架在造型上有一些典型的特征:梁头呈圆柱体;瓜柱呈葫芦状,上面小、下面大,上下弧线明显。

在梁架形式上,还有一类博古梁架,多为重修时所采用,流行于清末。庐江书院内也有博古梁架,分布在中、后堂的前檐柱和前金柱之间以及廊庑过道中。

三、建筑装饰与构件

庐江书院的建筑装饰包括正垂脊、山墙、博风板、虾弓梁、雀替、梁头、柱础、墀头、匾额、灰塑、壁画、碑刻等方面。

 1614153798081078837.png

庐江书院堂屋正面装饰示意图(编者绘制)

正脊

正脊是指沿屋面前后两坡相交线做成的脊,本为遮盖屋顶转折接缝,起到保护和防水的作用。正脊由于位置特殊,通常是装饰的重点。岭南地区的宗祠书院经历了龙船脊、博古脊、陶塑瓦脊三个发展阶段。庐江书院属于博古屋脊,博古脊指平脊身中间以灰塑图案为主,脊两端以砖砌成几何图案化的抽象夔龙纹饰的屋脊,因其类似于博古纹,民间又称其为博古脊。

博古脊通常由博古头、主画、小品、花窗、宝珠几个元素组成。庐江书院正脊具备以上所有元素,是博古脊成熟发展的体现。博古头分布在两侧,由几何纹图案组成;主画居中,是五伦图,绘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五种鸟类,喻意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图中凤凰昂起的头颅充当宝珠;主画两旁是小品,由八只蝴蝶构成;花窗位置是一个35x35厘米的小洞,用以缓解台风、海风对屋脊的压力,洞口用灰塑花篮造型装饰,通透玲珑。整体繁复艳丽。

垂脊

垂脊是正脊向屋檐四个角延伸出来的四条屋脊,原则上不与正脊“抢风头”。

 1614153813897007123.png

庐江书院建筑装饰示意图,西向东透视(编者绘制)

山墙

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是承重墙,墙的上端与前后屋顶间的斜坡,形成一个三角形,似古体“山”字,故称“山墙”。庐江书院为人字形山墙,两侧山墙平于屋顶,构成硬山式。

博缝板

又称博风板。古人为了保护伸出山墙之外的檩条,在檩条上钉上木板,木板称为博风板。由于硬山顶建筑的檩条多数不外露,所以通常没有博风板,逐渐演变成为装饰部位,以灰塑装饰,黑底白纹卷草状。

虾弓梁

广府地区对两端向下中间平直如虾弓着背的石质梁,称之为虾弓梁,虾弓梁一般为花岗岩材质,庐江书院堂屋前堂连接山墙与檐柱之间的石梁便是虾弓梁,其由驼峰斗拱演变而来。梁上置同材质的金花狮子,称为“虾弓梁金花狮子”,不仅能在横向上起到拉结作用,而且可以通过调节高度纵向地起到承托作用。

雀替

雀替是指在柱与梁、柱与额枋(柱与柱、柱与墙之间的横木)相交处直角的位置加上的三角形木块,旨在加强水平构件所产生的剪力和减少柱间净跨度,同时防止横竖构件之间角度的倾斜。雀替的发展从朴实向豪华演变,材质为木、石,并配以雕刻,早期为简单的涡卷纹,后期发展为花卉、博古、龙、人物等内容。庐江书院堂屋雀替颇具特色,正面墙、柱与额枋之间排列了八个雀替,雕刻以人物,题材为“八仙过海”,左起分别为: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手持宝器雕刻精细。建筑内其余雀替多为花卉纹饰。

梁头

梁与柱子相交的地方,称为梁头,梁架需要插入柱子,所以会造成柱子穿洞,于是,会对梁头进行装饰,传统建筑中多为卷草或涡卷纹,最常见的是龙头或龙鱼造型。庐江书院正面堂屋的梁头是人物石雕,分布在前堂两根石檐柱,共两组六个人物,编者推测为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左侧为电母雨师,右侧为雷公风伯,背后均有道童擎旗。广州属沿海地区,多台风雨水,建筑装饰风雨雷神,有镇宅寓意。

封檐板

封檐板指的是封闭檐口的木板,它钉在屋檐外露的椽或椽皮的端部,保护椽头免受日晒雨淋而遭腐朽。封檐板也有其美学功能,檐板雕刻内容多为花鸟虫鱼、瓜果草树、人物故事。庐江书院的堂屋封檐板分五段,两侧花卉图案,中部戏剧人物图谱,两底端以人物故事收尾结束。

门枕石

门枕石是承托大门转轴的石构件。庐江书院门枕石属于几字形门枕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桌案(又分两层:桌、案),下为基座,以桌案为主体。表面方正平整无雕饰,转角用竹节纹状处理。

塾台

庐江书院的塾台位于堂屋两侧,采用须弥座形式,由上下枋、上下枭线、束腰以及底部基座组成。束腰是塾台的核心部分,素净无雕刻,只有转角处雕刻成竹节纹。塾台下方为台面,用三合土铺就,正面青麻石贴面,装饰有花卉浮雕,两侧以“凤凰”、“麒麟”仙兽收尾结束。

柱础

柱础,在建筑体系中既是受力构件又具较强装饰作用。柱础主要功能有防潮,保护梁柱避免腐蚀,也可以增加柱基的承压力。

柱础由上而下可分为三个部分:柱质、柱身、柱座。庐江书院的柱础为鼓形,由早期的莲花形、宝瓶形演变而来,属于清中后期。

墀头

墀头,是指山墙檐柱以外的部分,是建筑正立面重点装饰部位之一。通常配以砖雕。庐江书院墀头为三段式,墀头顶、墀头身、墀头座,在顶与身、身与座之间各有一个过渡层。最上部为古朴简洁的丁头拱纹砖雕,配以莲花雕刻,丁头拱下是一幅组图,砖雕损坏已无法辨识。

匾额

庐江书院堂屋两侧为青云巷,两段青云巷巷首之门有题写匾额。雕刻有“踊德”、“言永仁”,是“蹈德咏仁”的异体字,《后汉书·班固传下》:“下舞上歌,蹈德咏仁”,意思是通过歌咏舞蹈褒扬仁德之政。西北方位的文魁阁有两处题写匾额,均题“文魁阁”,高处为青麻石,矮处为红砂岩。

壁画

庐江书院壁画主要集中在堂屋前堂,门面三幅,居左中右;两侧山墙向大门面两幅,共五幅,前堂左侧壁画已缺失,五幅壁画用小品区格开,正面为五老图,题写“必得其寿”,左右为小品,分别是喜雀登枝及中峰鼎立。右侧壁画为“对弈图”,右面山墙壁画为“虎溪三笑”,一旁小品为唐代杜牧的《山行》书法,用来区隔“对弈图”。

碑刻

碑刻分布在堂屋中座后座间的廊庑,东西各六通,内容为何氏宗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官司纠纷的情况介绍。前有专文讨论,兹不赘述。


责任编辑:岭南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