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5-08-31
1935年10月,李富春随党中央、中央红军成功抵达陕北。到达陕北后,李富春致力于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注重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发动和组织延安大生产运动。他一心为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无论党分配什么工作,都任劳任怨地埋头干好,而且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延安时,大家把李富春誉为吃苦耐劳的“革命的毛驴”。
一、李富春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形成背景
李富春从国内形势出发,提出以政治引领经济工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由于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其自身政策也由对外为主转为对内,策划实施了皖南事变,并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和经济的封锁。面对空前的经济困难,李富春及时总结前一阶段经济方针政策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发表《对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政策的意见》一文,这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完善。他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济,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民族经济的独立自主的,又是几个抗日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经济。要求各抗日阶级在经济上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同时,他还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政策,应当是以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相配合,照顾各阶级的经济利益,调剂各阶级的利害关系,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以便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资本主义,同时以改良的政策,逐渐限制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的剥削,推动其走向民族的民主道路,以革命的手段,没收作汉奸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的财产,作为民族国家的财政经济的来源之一,以这样的政策,去逐渐地做到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封锁,日寇对根据地扫荡,边区和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当艰难的关键时刻,李富春提出了农业第一、兼顾工商业;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经济思想;自然科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些经济思想促进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抗战时期经济思想的实践
(一)农业第一,兼顾工商业
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从开荒和发展粮食生产开始的,并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中心,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李富春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对毛泽东“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思想作了具体阐述。他分析了边区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区、劳力不足,可耕地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困难,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以发展工商业为辅”的基本方针。他强调,要把发展农业作为“生产运动中心的一环”,要求边区两百万民众和党政军各机关、学校、群众团体、留守兵团、保安部队都参加农业生产,为增加农业生产而斗争。报告提出的生产任务:今年开荒六十万亩;争取粮食生产总额增加百分之二十,边区政府以下,中央机关直属学校一千担;他还提出各伙食单位自己种菜、喂猪、养羊、养鸡等,以改善生活。
(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提出“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方针
李富春在领导经济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总结经验,重视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工作。1943年元旦刚过,李富春在中央直属机关召开了生产准备会议,他指出:我们今天的生产,已不像过去那样,像“瞎子摸鱼”一般去干,我们必须掌握住生产规律,不是乱碰,而是要费力少,获利厚。因此,第一,便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其次,把过去的经验用来指导现在,再则还要从今年生产中懂得准备将来。一句话,就是要:“总结过去,努力现在,准备将来”。后来,他又提出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重要方针。当时,为了解决军民的衣被问题,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曾大力提倡民间纺线。最初,边区群众对纺线并不积极,一方面,他们没有纺线的习惯,另一方面又怕赔本。为了调动广大群众纺线的积极性,延安南区合作社首先采取了“大胆放手,不怕亏本”的方针。李富春及时发现并总结了南区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这就是在生产中一定要照顾到群众的利益,让群众有利可得。他把南区合作社的经验概括为“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八字方针。南区合作社的经验很快得到推广,群众纺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边区境内几乎家家纺车转,村村织机响。1944年边区终于实现了公用布全部自给的奋斗目标。
(三)自然科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富春在领导经济工作中格外重视和培养科技人才,注意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他的这个特点贯穿于他领导经济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为了贯彻以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发展的方针,在李富春积极倡议下,抗战以来中共中央采取了两项具体措施。其一是创办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培养科技人员;其二是成立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会”,团结广大科技人员为生产建设服务。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了约五百名学员,他们不仅在边区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输送了一批有革命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干部。全国解放后,这批干部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国家各部委以及重要的科研机构或生产部门担任负责人或业务骨干,为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
李 璠:《延安时期李富春的经济思想探析》,《新经济》
肖楠楠:《“革命的毛驴”:延安时期的李富春》,《党史文苑》
范大明,韦福安:《抗战时期李富春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