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20-83028506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详情

中央苏区的“红色理财家”——林伯渠

发表时间:2025-10-31

林伯渠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林伯渠早年东渡日本求学,期间曾加入同盟会。1921年,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养成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被誉为“红色理财家”。新中国成立后, 林老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并主持了开国大典。

中央苏区时期,林伯渠辗转来到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任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他与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被尊称为“苏区五老”。任职期间,面对敌人经济封锁和物资极其紧缺的状况,林伯渠呕心沥血,为保障中央苏区军民的物资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克己奉公做好财政工作

1933年前后,中央苏区战火纷飞。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虽被粉碎,但仍对中央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加上战争对财力、物力的极大消耗等,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工作面临严重困难。林伯渠了解情况后,历经艰难困苦,从苏联回国,经秘密交通线从香港辗转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长。

到任后,林伯渠立即投入繁忙的工作中。通过多方调研,他发现,当时苏区军民面临的最严重困难,物资极其匮乏。尤为突出的是食盐,当时苏区已经出现盐荒,盐价暴涨,出现“米用箩挑,盐用纸包”的被动局面,老百姓的饭菜都没有盐。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辛。林伯渠和其他战士一样,一顿饭只有二两多的大米,用蒲草包着煮。到了春天,没有米吃,就吃竹笋,没有盐、没有油,煮出来的竹笋难以下咽,但林伯渠一粒盐都不肯多放。”赣州市委党史办的同志告诉记者,当时,林伯渠因为缺盐、缺粮导致身体虚弱,多次在下乡途中从马背上掉下来。毛泽东同志多次在人民委员会上称赞林伯渠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说:“我们的同志要是都向林老看齐,那么,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红军的发展之路。”

二、千方百计发展经济

面对敌人的层层封锁,林伯渠没有退缩,提出了开源节流、发展经济、削减政府开支、支援前方作战的主张,率领同志们发动和依靠苏区的广大群众,打破敌人的封锁,千方百计发展苏区经济,保障供给,支援红军。

为缓解食盐紧缺的困难,在林伯渠的积极推动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熬硝盐运动迅速展开。当时,苏区所有乡、区都建起了熬硝盐厂,利用旧墙土、老屋地皮及厕所边的肥土,挖出来捣碎,用水过滤,澄出来的水用稻草生火熬干,便可以得到少许硝盐,缓解食盐紧缺的问题。为了推动熬硝盐运动深入开展,林伯渠经常到基层督促检查,并亲自参加熬盐劳动。

为了稳定苏区金融,林伯渠提出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明令禁止国民党货币和现金在市面上流通,规定到白区购物需用的“白票”,须持“苏票”或现金到国家银行换取,扩大“苏票”的流通,稳定中央苏区金融。加强财政统一管理,改变以往滥支滥用的情况,减少中央苏区各级机关和政府的不合理支出和浪费。

同时,提倡和支持发展生产,倡导生产节约,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发展农牧业,奖励垦荒;禁止宰杀和出境壮、幼畜与母畜;向农民购买和借用一部分余粮,用来榨油、生豆芽和做豆腐,解决机关和军队吃菜问题。

林伯渠推出的系列政策,带领广大苏区群众开展的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中央苏区面临的经济和财政问题,支持着反“围剿”战争的庞大财政开支,对保证革命战争的财政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手提马灯照亮前路

长征中,林伯渠虽已过半百,却精神矍铄,身着戎装,腰束皮带,腿缠裹布,时常右手拄着手杖,左手提着马灯,在黑夜中为前行的战士们照明。在枪林弹雨、风餐露宿的行军间隙,林伯渠依旧坚持写日记,记录长征途中的行军作战和所见所思,他的日记也成为我们从生活层面感悟长征精神的一扇窗口。

长征途中,林伯渠任总供给部部长,为军队筹款筹粮,制定了《各部队取用没收品征发品办法》,规定十分详细。比如谷子可以按需领取,取用盐、油、洋油照市价减半。在物资供应上,先收集起来,再将布匹赶制成衣服等,按照新制定的供应标准进行分发。这个规定使战士们基本的吃穿用度得以保障,为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筑起了一座“可移动粮仓”。

(节选自:

《西安市财政局》《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岭南金融博物馆